蛮有意思的一本书,通胀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之一,各种学派的解释也都有一定道理。但很少有放到历史视角下来看的,我最近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前阵子无论是周期说还是价值投资理论,包括这四十年的人生经验都似乎让我感觉到:人生财富方向的运气,本质就是是否搭上了所处时代里价格上涨最快的资产类别这趟快车。能及时上车的,往往大富大贵,再差也不会太差;搭不上的,再努力似乎也意义有限。这个观点甚至和我的工作也有相似性,搭上了时代的快车,事半功倍;搭不上就是事倍功半。因此从这个角度研究历史上的这些价格趋势变动就很有意思了。
照例做些摘要。
过去八个世纪最严重的通胀,发生在四次物价暴涨的巨浪中。第一次浪潮从12世纪末持续到14世纪初,被称为中世纪价格革命;第二次是发端于15世纪,终结于17世纪中期的“16世纪价格革命”。第三次浪潮则开始于1730年左右,并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达到了顶峰,可以被称为18世纪价格革命;第四次浪潮则起始于1896年,并延续至今,是一场20世纪的价格革命。这些巨大的起伏被性质不同的时期打断,价格稍降后就会达到一种均衡,并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波动。这样四个均衡期分别是12世纪的均衡期,恰逢中世纪文明的发展高峰;第二个是1400-1480年的文艺复兴均衡期,第三个是1660-1730年的启蒙运动均衡期,第四个时期可以称为维多利亚均衡期。
四次巨大的物价上涨和四次伟大的均衡期,通胀期伴随混乱,均衡期往往是文明的快速繁荣之时。
为什么中世纪价格一路走高?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起因在于货币供给的一次扩张,另一些人则认为在于人口的增长。两个因素都发挥了作用,但人口似乎是首要的原动力。1150年之前,欧洲人口增长缓慢,。1170年之后,人口增速提升。在法国,乡村人口在12世纪的最后25年翻了一番,并且此后连续三代都保持了高速增长,这种趋势也出现在英格兰和德意志。人口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的提高,而不是死亡率的下降,这是在相当长的相对稳定和繁荣之后,全欧洲出现了一次中世纪的婴儿潮。
长期价格上涨的基础原因还是人口,婴儿潮酝酿了最早的中世纪价格革命。
启蒙运动均衡期的物质构成可以用几句话概括:谷物价格停止上涨,急剧下跌,并且随时开始寻找一个水平基准。食物和能源价格回落,制成品价格上升,总体价格水平在一个范围内波动。薪酬上涨。地租和利息下降。财富和收入分配稍微平等了一些。人口、产出和生产率缓慢增长。到世纪末,实际利率却低于法定限制。法国公债利率从10%下降到4%,到1735年,英格兰长期年金收益率降至3%,同时荷兰商业贷款的利率跌到了2%,甚至更低。这个时期的价格均衡,一种更好的解释是人口增长的情况,在1650-1730年这段时间,人口增长相当缓慢。
均衡期还是很美好的,价格不高,工资很好,低利率时代。人口增长也不太高。往往还是价格泡沫崩盘之后的,这么看的话,虽然日本是失去的三十年,但老百姓似乎过的也挺好。
维多利亚均衡期,实际薪酬上升的同时,19世纪的资本收益稳步下降,就像历次价格均衡期一样。在伦敦金融城,债券被称为stocks,股票被称为shares,公共证券被称为funds。1812年英国当时同法国美国开战时公债的平均收益涨到了5.08%,此后收益率持续下降了85年,于1897年跌到了2.25%的低谷。即便是长期政局不稳的法国政府,也能够以3%的利率偿付其公共债务。土地收益——地租和不动产价格,也同步下降了。对于乡村地产的所有者而言,这些趋势全是麻烦,土地所有者将同时面对地租下降、薪酬提高和疲软的农产品价格。
工资上涨、房价和利率持续下降是均衡期的主旋律,苦了地主,造福了人民。贫富差距才能有所修正。
1962年,价格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段相对低速的增长期之后,通胀又开始加速攀升,日本的消费价格从1955年到1959年增长了不到1%,但60年代开始加速攀升,每年都高于5%了。后来遭遇石油危机,通胀在1976-1977年缓和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世界经济的混乱以及需求的缩减,但年物价上涨率依然在6%左右——以历史标准来衡量,仍然高的出奇。金融市场也通过垃圾债、电子程序化交易等方式进入了巨大的泡沫之中,1987年10月19日,秋后算帐的日子来了,纽约股票市场崩盘。物价上涨的同时,实际薪酬下降,资本收益率却快速上升,这样的情况在土地资本上显得最为戏剧化。从1960年到1992年,美国的地租和不动产成本激增到原来的6倍,而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到3倍。利率也比物价上涨更快。这时不平等现象滋生,失业加剧。
从这个事件阶段上看,1960年代开始的价格革命似乎还在今天继续,毕竟到今天才60年。但中国似乎进入通缩周期了,也挺好,似乎预示着新的均衡期即将到来。人类文明有望进一步提升啊。
价格革命:结构上的类似点。历史研究永远无法确定无疑地高速我们将会发生什么,但它会使我们授予宇过去来之不易的经验,还会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身对未来的意向。我们发现过去的八百年中,从12世纪开始发生了四次价格革命,四次漫长的涨价浪潮,间隔以长时间段的价格相对均衡。这不是一种周期循环的模式,价格革命没有固定和规律的周期频率,有的短至80年,有的长达180年,他们的持续时间、速度、量级和冲击力各不相同。这些长期动态也有些相同的特质,他们全都呈现出波状结构,并且开始方式大致相同:第一个阶段时悄无声息的开端和缓慢的推进。价格在一段漫长的繁荣时期缓慢上升。增长的幅度依然在过去波动范围内。起初这绵长的波动看起来是短期事件,不过后来慢慢展现出一种长期的趋势。这个趋势是个体选择的产物,人们刻意选择早婚,要更多的孩子,因为物质条件在提高,这个世界似乎成了一个较好的成家立业之所。第二个阶段的情况大不相同,当物价打破之前平衡期的界限时,就迈入了这个阶段。这时期通常在其他事件比如战争的介入下发生。其结果包括政治混乱失序、社会分崩离析,以及文化焦虑情绪的滋长。第三个阶段始于人们发现通胀是一种长期趋势,并开始将它当作无法避免的事情。他们的反应会让价格进一步推高,政府和个人扩大货币供应,通胀一次次被更加精巧的制度化。制度化通胀成为大势所趋时,第四个阶段就开始了,物价开始暴涨,切极不稳定,还会以更加瞬息万变的态势下降。金融市场变得不稳定,政府开支更大,债务更高,那些最强大的民族国家都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此时不平衡也在加剧,薪酬下降,土地和资本收益却上升。最终在一场充斥着人口下降、经济崩溃、政治革命、国际战争和社会暴力现象的文化危机中,这股巨浪达到了顶峰,并以摧枯拉朽的力量轰然崩溃。结果首先是物价、地租和利息的迅速下跌。短期和急剧的通货紧缩之后,是一段延续七八十年的均衡期。
这段总结还是十分精妙的,可以对照当下,特别是国内。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今天的通缩、房价下跌、利率下跌,都是均衡期的美好指针,甚至生育率下降也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生活水平会持续提升,幸福感会持续提升,这个角度看,放弃对过去高增长的怀念,当下其实是最幸福的开始呢。美欧的通胀似乎也走到了最后阶段,进入均衡期也指日可待了。